《元素》知识全解

课标要求

1.知识与技能

1)了解元素的概念,熟练识别、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将对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;

2)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,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,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;

3)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,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。

2.过程与方法

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,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,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,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。

3.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
通过合作学习,学会与人相处。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的元素含量的确定,养成更加关心社会、关心自然的好习惯。

 

知识结构

重难点突破

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:(1)元素的概念;(2)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。

元素的概念、元素符号的含义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。内容较难较抽象,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,在实际运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。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“元素”,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“原子”,所以在本节教学时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:

1.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;

2.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,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;

3.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;

4.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。

 

教法建议

就前几节课来说,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,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,因此,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下一个定义。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,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,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同种类的原子,然后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,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定义。

本课题内容较难较抽象,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,在实际运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。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“元素”,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“原子”,为帮助学生准确运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,应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。

 

元素

原子

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。

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,只表示元素的种类,不说明个数,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。

元素可以组成物质。

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。

原子指微观粒子。

原子可以构成分子,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。

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,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(即核内质子数)的一类原子的总称。

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。

在教学中注重讲练结合,教给学生必要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,创设问题情境,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,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
   

学法建议

1.用好对比与归纳。完成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,突破对元素概念难点的理解。

2.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用语,它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,是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,因此,教学中采用陈述、复现的方法,效果较好。

 


很有帮助 一点没用 马虎还行 点错路过 继续努力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