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的微型化改进》pdf

  • 资料大小: 150.48 KB
  • 资料版本:
  • 解压密码:
  • 资料评级: ★★★
  • 开 发 商: 周兆勇
  • 资料来源: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本周下载:
  • 本日下载:
  • 本月下载:
  • 资料类别: 学习文章
  • 资料授权: 免费版
  • 资料语言: 简体中文
  • 运行平台:
  • 演示地址:
  • 注册地址: 点击注册
  • 更新时间: 2019年01月24日
一、教材中铜与硝酸的反应装置和优缺点
实验 1 教材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,在具支试管的底部放铜片,借助于分液漏斗向试管中加2 mL 的浓硝酸,收集气体采用的是排水集气法,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。
实验 2 仍用图 1 所示的装置,借助于分液漏斗向试管中加 5 mL H 2 O 用来稀释 HNO 3 ,继续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,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。
 
实验优点: 借助于同一个实验装置完成了 Cu与浓、稀 HNO 3 的反应,节约了药品,同时也便于操作,实验教学时间缩短。
不足之处:
( 1) 实验采用的排水集气法,NO 2 气体收集效率低。
( 2) 反应结束后,在装置内还存在多余的气体,只要取下橡皮塞,NO 2 气体会立刻外溢,造成对教室环境的污染。
( 3) 从实验装置来看,铜片浸于浓硝酸中,所以反应快慢无法控制,产生的气体量通常较大,造成药品的浪费,与绿色实验理念背离。
( 4) 借助于图 1 的实验装置,最后说 Cu 与稀HNO 3 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NO,这个结论有点牵强。问题在于最后借助于排水集气法得到的 NO气体是怎么来的呢? 学生会认为存在着 2 种可能性: 其一,先前 Cu 与浓 HNO 3 反应后,在装置中有NO 2 气体未能完全排尽与后来所加的 H 2 O 发生
反应生成 NO; 其二是 Cu 与加 H 2 O 稀释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 NO,而直接解释为后种结论说服力
不强。
二、浓硝酸、稀硝酸跟铜反应的微型化设计
1. 实验装置
装置如图 2 所示。

下载地址

本站下载
镜像服务器下载

由于网站空间有限,部分大文件暂时放在阿里云盘或者百度网盘供大家下载,请看清下载的“提取码”
如果这份资料总是不能下载,请点击报告错误 ,欢迎广大作者给我们提供资料 ,在此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!
未经本站明确许可,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软件下载连接及抄袭本站原创内容资源!